近期,伊朗革命卫队再次发声,强烈反对巴以两国方案,并且重申其立场,宣称要彻底摧毁以色列。这一立场显然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形成鲜明对比。中国近年来一直推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谐共处的“两国方案”,主张建立巴勒斯坦独立国家,实现两国和平共处。然而,伊朗则坚决认为以色列不应存在,应该从地图上抹去。这种立场上的巨大分歧,关乎中东地区的稳定,更牵涉到大国之间复杂的博弈。
首先,我们来解析一下“两国方案”的背景和意义。这一方案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奥斯陆协议,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1967年六日战争后形成的边界,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可以各自建国,双方通过谈判解决诸如耶路撒冷的地位、难民回归以及安全等问题。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对此持支持态度,大约有14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为主权国家。美国、欧盟等西方国家也多年来基于这一框架推动巴以和平进程。
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保持稳定,并在此问题上秉持着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唯一途径这一立场。例如,2024年加沙地区冲突加剧后,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多次表态,呼吁以色列撤回占领区,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以实现永久和平。中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,更积极参与调解,甚至曾邀请巴勒斯坦各派别到北京进行对话和和解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伊朗革命卫队的立场则截然不同。在2024年8月3日,革命卫队发布声明,强烈反对推进两国方案,认为这是“邪恶的阴谋”,并再次宣称绝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,同时对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的“抵抗路线”表示支持。这种极端立场背后,伊朗把以色列视为其最大的敌人,长期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等代理武装,利用这些力量对抗以色列。伊朗认为,接受两国方案相当于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,这无疑是对其伊斯兰革命理念的背离,是一种“投降”。
事实上,伊朗的这种立场并非新鲜事。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起,伊朗就一直高喊要“消灭以色列”,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公开称以色列为“癌瘤”,必须从根本上铲除。革命卫队作为伊朗军事力量的核心,负责执行这一政策,并且在叙利亚、黎巴嫩等地部署力量,支持胡塞武装等对抗以色列。
2024年哈马斯再次袭击以色列后,伊朗通过革命卫队向哈马斯提供了武器和技术支持,进一步加剧了冲突。为何伊朗如此坚决?一方面,这种立场与伊朗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,伊斯兰革命把犹太复国主义视为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,必须彻底摧毁;另一方面,伊朗也有强烈的战略需求,希望在中东地区挑战沙特和以色列这些亲美国家的主导地位。虽然伊朗没有直接的能力摧毁以色列,但通过代理战争的方式,伊朗不断消耗以色列的资源和力量。2025年6月,以色列袭击了伊朗的核设施,革命卫队损失惨重,几名高级指挥官被击毙,核研发进程也因此推迟。这一事件使伊朗更加焦虑,然而也暴露出其军事力量的不足。
那么,为何中国的立场与伊朗大相径庭呢?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平衡与稳定,尤其是不愿在中东地区选边站。中国与以色列在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,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,贸易额已达到数百亿美元;而与伊朗的关系也相对友好,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。中国之所以支持两国方案,是因为这一立场符合联合国的相关决议,也有助于维护地区的长期稳定,避免因冲突持续蔓延而导致油价暴涨,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运行。
在2025年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再次升级时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伊朗外长进行了通话,谴责以色列对伊朗主权的侵犯,但同时也呼吁各方保持克制,并没有提供军事援助。这一立场让伊朗方面感到不满,一些伊朗学者甚至批评中国在危机时刻“不愿站队”,认为中国未能坚定地支持伊朗。实际上,中国的立场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量:一方面,中国与伊朗的关系稳固,但另一方面,中国并不想被卷入直接的军事冲突中。
伊朗革命卫队反对两国方案的立场,不仅仅是在外交上与中国唱反调,更在实际操作上使得自己在中东的孤立状态加剧。许多阿拉伯国家,如埃及、约旦、阿联酋等,已经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进行了合作,这让伊朗的立场显得尤为孤立。
伊朗的立场可以追溯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时期,革命卫队一直坚定地执行这一政策,支持哈马斯、真主党等代理力量对抗以色列。然而,随着2025年以色列和伊朗冲突的升级,这种代理战争的策略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。在以色列摧毁伊朗的导弹基地后,革命卫队损失了大量兵力,双方的冲突呈现出更加恶化的趋势。而中国方面则呼吁各方停火,提出和平解决的呼声,然而伊朗却依旧坚持极端立场,这无疑使得中国的外交努力更加困难。
从全球视角来看,伊朗的立场不仅加剧了中东局势的动荡,还影响到了全球贸易。胡塞武装袭击红海的商业船只,间接威胁到了全球重要航道的安全,尤其是中国的出口受到影响。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,巴以冲突的解决需要依靠两国方案,而伊朗的立场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冲突的持续时间。
2025年,特朗普政府暗示可能介入伊朗的核问题,而伊朗若继续坚持其极端立场,将可能遭遇更大的国际压力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立场则显得更加克制,力求避免冲突升级。伊朗如果继续坚持这一强硬路线,可能最终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,甚至招致更多的外部打击。
中东地区的历史告诉我们,过于极端的政策往往会适得其反。伊朗革命卫队坚持要消灭以色列的立场,不仅与中国的外交路径背道而驰,还使得伊朗自身陷入了困境。在大多数国家承认以色列现实的情况下,伊朗却始终停留在仇恨的情绪中,这不禁让人深思。
这种外交上的分歧考验着各国的智慧。中国不卷入对抗,而伊朗则选择全力投入。在中东,革命卫队控制了大部分的外交事务,最高领袖的决策仍是“灭以色列”,但经济上的现实要求伊朗寻求中国的援助。中国虽然提供帮助,但始终不支持极端立场。在2025年以色列与伊朗停火后,中国仍积极呼吁重建,但伊朗却持续发起反以宣传,这无疑让双方的合作处于尴尬境地。
最终,伊朗需要认识到,极端
发布于:天津市伍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