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除了生死,其余都是小事。”
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,莫过于生与死,“生”是生命的开始,“死”是生命的终结,这是每个人都不能逃脱的自然规律。虽然如此,但人们仍期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多一些健康和福运,少一些病痛和苦难。所以每当人们生日之际,大家都会祝愿其可以福寿安康、万事顺遂。
基于生死对人们的重要性,所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关于生和死的说法,如老话就说:“有福之人六月生,无福之人六月死”,那为什么这么说?有啥依据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,这句话中的“六月”指的是农历。农历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,在我国传统民俗中,这个月既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,也是阴气初生的开端,《周易》中称之为"阴阳争,死生分"的转折点,恰如《淮南子》所说:"阳施阴化,争于季夏"。这种独特的时令特征,使得六月在生死观念上被赋予了特殊意义。
“有福之人六月生”展开剩余74%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一个孩子是农历六月出生的,那是非常的有福气。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
首先,这和“六”这个数字有关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"六"象征着吉祥与顺遂。古人认为"六"是天地交泰之数,《易经》中六爻成卦,代表阴阳和谐,民间就有"六六大顺"的说法。同时,农历六月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节,古人认为此时出生的孩子自然福运绵长。
从现实角度来说,农历六月正值夏收季节,此时冬小麦、水稻已经收割完毕,各类蔬菜、水果也已经下来,江河湖泊中水产也处于最丰美的时节,如果此时生孩子,无论是产妇还是孩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,而且营养还比较全面,孩子的身体素质就会比较好一些,不容易生病。
另外一方面,古时取暖设备有限,生活条件又差,相较于寒冷的冬天而言,生在农历六月的孩子不仅可以免受严寒之苦,存活率也会更高。同时,天气暖和,还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和适应,母亲恢复的好,也能更好的照顾孩子,明代医书《妇人良方》就特别指出:"暑月分娩,毋需厚裹,令儿得阳气充盈"。因此,民间也就有了“有福之人六月生”的说法。
“无福之人六月死”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直白,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农历六月去世,会被认为是没有福气的表现。
古人之所以这么认为,一方面是因为古时大多数人生活的都比较困难,一年辛苦下来都很难维持温饱,而农历六月是新粮下来的时候,这时除了冬小麦,古时的主要粮食作物豆类(菽)和小米(粟)也进入了收获期,《礼记·月令》中就有“麦秋至,菽粟登”的记载。
所以,农历六月是一年为数不多的粮食充足的好时候,一个人如果还没得及好好享受就去世了,人们自然认为他缺少了一些福气。
我国自古重视孝道,讲究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”,所以古时的丧葬会非常的隆重,流程与礼节也会比较多,其中一个就是要在家停放几天才下葬,以便让亲友吊唁,表达哀思。
可农历六月正值盛夏酷暑,在没有现代防腐技术的古代,遗体会很容易腐烂,不但会有不好的气味传出,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疾病。基于以上原因,古时人们才认为“无福之人六月死”。
所有的俗语或是老话的产生,都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,“有福之人六月生,无福之人六月死”也不例外,它基于古时的环境而言。
虽然这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并不适用了,但是了解一下,不但可以辟除一些谣言,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智慧。
发布于:吉林省伍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